今年兩會期間泡泡寶盒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學、政、商一致認為,發展鋼結構,是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鋼鐵行業去庫存、去產能的重要抓手,是建筑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共識之下,發展鋼結構究竟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對各地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又有何啟示?為此,《重慶日報》專訪了重慶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周緒紅,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1956年出生,湖南南縣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結構工程專家。長期致力于建筑結構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工程實踐。主持完成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與“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等研究與開發項目50余項,是我國在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 發展鋼結構讓重鋼劣勢變優勢
重慶日報:最近很多上市的鋼鐵公司公告業績虧損,您如何看鋼鐵去產能的形勢?
周緒紅:新世紀以來我國生產了70億噸鋼,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我國粗鋼產量突破2億噸,當時國家還專門發行了兩枚郵票紀念這一歷史,以后,我們以每2年增加1億噸的速度增長。2014年粗鋼產量達8億多噸,占全球49.5%。重鋼現在的產能是800萬噸,有效產能是400多萬噸,這個量我認為立足重慶,輻射全國,是完全可以消化的,比如發展鋼結構建筑,就是很好的路子。
重慶日報:和大部分省市一樣,重慶建筑采用鋼結構比例只有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您是指這個對標下,重慶發展空間巨大?
周緒紅:這是一個方面,還有就是重慶山地多,河流多,需要大量的橋梁,有重鋼這樣的大企業,這給鋼結構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條件。大力發展鋼結構對于重慶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都有著重要意義。
重慶日報:能否介紹一下重慶鋼結構行業的情況?
周緒紅:重慶現有鋼結構企業41家,其中產值過億的企業只有30家。2014年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50強中,重慶地區鋼結構企業沒有一家進榜。去年11月30日,重慶鋼結構產業有限公司簽約運營,拉開了我市鋼鐵和建筑行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大幕。在“十三五”期間,重慶要大力推廣應用鋼結構,從加大在大跨、高層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力度。
重慶日報:要推廣開鋼結構的應用,重慶目前還需要打通的地方在哪里?
周緒紅:重慶有鋼廠,這個是優勢。之前談到虧損是劣勢,發展鋼結構,就可以把這個劣勢變為優勢。首先就是要布局產業鏈;其次是要解決產業鏈上的問題,比如設計、制作、安裝、裝修這些環節的一些配套,當地能建大型的構件,輻射一定的半徑內,對降低成本和完善產業鏈有很大幫助。重慶的優勢行業汽車業就是這樣搞的。
█ 通過落實供給側改革來提高供給品質
重慶日報: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當前產能過剩很嚴重嗎?
周緒紅:先打個比喻,過去我們吃不上飯的時候,只是追求吃上飯,現在吃上飯了,我們追求如何吃得更好。今天,我們講去產能,不是不重視鋼鐵產業,而是把鋼鐵產能用到哪里合適的問題,這個需要講適用性。以前我們材料講究經濟效益,現在講究環境、生態等綜合效應。
重慶日報:為什么發展鋼結構就能去產能呢?
周緒紅:我們需要梳理一個邏輯,就是發展鋼結構會消化產能,這是自然的結果,不是為了去產能而發展鋼結構。鋼結構的發展,是順應綠色發展、技術進步、建筑換代等多方面趨勢的自然結果。
重慶日報:鋼結構接盤去產能有什么優勢?
周緒紅:鋼結構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和裝配式建筑的一個交叉點。政府強調去產能和發展綠色建筑,鋼結構也將這兩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鋼結構有經濟循環特征,能夠減少排放,可循環利用,便于裝配,便于機械加工,所以說也是先進制造業和建筑行業的一個連接點。在去產能方面,鋼結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重慶日報: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質增效,提高供給品質,這個具體到鋼鐵業怎么理解?
周緒紅:國家雖然鋼鐵產能過剩,但還是在進口優質鋼材。很多人跑到國外去買電飯鍋,其實那電飯鍋所用的鋼材是中國產的。中國的鋼材出口到國外,國外利用較高的科技技術生產成產品然后再銷往中國,賺取巨大利潤,而鋼鐵生產的環境成本卻留在了中國,因為鋼材的冶煉過程和生產過程在國內完成的。所以說,提高供給品質相當重要。
重慶日報:鋼結構在提質增效方面該如何做?
周緒紅:具體到鋼結構來說,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成立鋼結構發展聯席協調機構,統籌鋼鐵、建筑、房地產、裝備制造、建材行業發展,將發展鋼結構作為節能環保戰略新興產業的一項重要任務予以政策支持。其次,要通過關停并轉等去產能措施,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培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集成度和企業競爭力,推動鋼結構產業發展。
█ 發展鋼結構要依靠創新驅動
重慶日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您能否談一談鋼結構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緒紅:我覺得有三個方面:首先要加強技術創新,形成一個機制,從理論攻關、到技術研發,再到成果轉化是順暢的。其次是為創新提供保障。第三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重慶日報:請您細致的解釋一下。
周緒紅:比如說技術創新,可以設立重點研發項目,解決體系研發、技術標準完善、設計標準化與工程化、關鍵材料、國內外標準轉換與對接、技術與產品配套、工業化建造技術及應用示范等一些問題。比如,這方面,杭蕭鋼構在武漢搞的綠色高層鋼結構住宅建筑項目就不錯。創新保障可以做的也很多,比如建立技術標準、軟件、圖集等大數據信息平臺,設立技術研究與人才教育兩方面專項資金,加大研發基地的建設力度,建立企業、學界、大眾創客對接的互聯網平臺。人才培養主要是構建多層次培養體系,培養管理、設計、制造、施工、監理、檢測的技術與產業工人隊伍。
█ 發揮區位優勢,抓住“一帶一路”機遇
重慶日報:重慶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上有著重要的位置,鋼鐵業如何借勢?
周緒紅: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要兩條腿走路,鼓勵鋼結構走出國門。我覺得,有必要成立國際鋼材與鋼結構技術標準協調委員會,建立中國與國際主要標準體系的轉移和對接機制,制定有約束力的產品代換設計規范,為鋼材和鋼結構進入國際市場消除技術障礙。還要給予鋼結構出口以政策傾斜,推進鋼材與鋼結構出口和產能轉移,從而帶動鋼鐵、建筑、房地產及裝備、橋梁等相關產業“走出去”。
重慶日報:具體可以怎樣做?
周緒紅: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接點上。要發揮區位優勢,“特殊而獨特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勵企業承接海外工程,另一方面,為鋼結構龍頭企業產品出口提供配套服務。此外也要建設采購聚散、公共倉儲、加工、供應配送、電子商務等一體化物流基地。
█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鋼結構承擔“去產能”
重慶日報: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展鋼結構建筑,這里面有什么考量?
周緒紅:這背后至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化解鋼鐵產能過剩。二是綠色發展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發展鋼結構順應了這一發展理念。鋼結構改變了傳統建造方式,節省人力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確保品質功能;其建造過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結構材料可再生利用、建筑垃圾排放少,鋼結構建筑本身還可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儲備,大量采用鋼結構是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這樣說,鋼結構是實現綠色發展與鋼鐵去產能的重要連接點。
重慶日報:“十二五”期間,我國鋼結構用鋼量占鋼產量的比例僅為5%-6%,在量大面廣的住宅建筑和橋梁結構中,鋼結構所占比例還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為什么?
周緒紅:一個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量,鋼結構的建造成本要高于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的建造方式。企業更看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只看每平米的造價多少。實際上,鋼結構是施工裝修一體化的,如果考慮其壽命成本,環境成本等,算下來也并不比傳統的建造方式貴。另一個方面也需要轉變觀念,降低鋼結構的應用成本。再就是產業化工人太少。鋼結構對技術要求比較高,普通的勞動力是做不到的。然而,目前我國在產業化工人方面還不夠強。這也制約了鋼結構的發展。
重慶日報:“十三五”期間,如何讓鋼結構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呢?
周緒紅:我認為要力爭在2020年鋼結構用量占鋼產量的比例達到15%~2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由鋼結構產業大國走向鋼結構產業強國的目標。對此,我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加強對鋼結構宣傳,樹立正確的鋼結構消費觀;二是加強戰略布局,發揮政府培育鋼結構市場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并加強監管;三是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開展鋼結構建筑試點”的要求;四是扶持龍頭企業和產業聯盟,完善鋼結構全產業鏈;五是以鋼結構帶動相關產業“走出去”。